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你是否遇到过:
借款给朋友却没留借条?
重要聊天记录被误删?
交易纠纷时拿不出凭证?
在各种各样数据充斥着我们生活的今天,
数据正成为了我们维护权益的核心载体,
来看看一个真实案例
案例警示
2023年,王某父亲因病去世后,周某手持一张35万元的借条,声称王某生前借款未还,要求王某“父债子偿”。借条内容简单,仅写明本金金额和还款期限,利息部分模糊标注“按协商计算”。
案件审理初期,王某坚称父亲已陆续还款,但因借条未注明具体还款记录,且王某父亲生前未留存书面凭证,法庭难以直接采信其主张。通过委托,王某找到某司法鉴定所对父亲生前使用的手机进行电子数据取证后,聊天记录显示借贷关系发生后至2022年间,王某父亲通过微信分几次向周某转账共计10余万元,并多次提到“先还部分本金”“利息后续再算”等关键内容。结合银行流水,法院认定这部分款项确属还款。
最终,双方在法官主持下达成调解:王某承认剩余20余万元债务,但主张利息因“约定不明”应依法调整。参照《民法典》关于自然人借贷利息约定不明的规定,周某放弃高息主张,同意王某分期偿还本金,并按法律规定的利率计算逾期利息。
为什么电子证据越来越重要?
01
法律体系的明确认可
2020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将"电子数据"列为独立证据类型,涵盖微信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电子合同等五大类数字化信息。这一修订标志着司法体系对数字时代的深度回应:无论是网络交易中的电子签名,还是社交平台的聊天记录,均可作为"呈堂证供"。
02
数字化行为的全面渗透
随着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支付的普及,人类活动高度依赖电子设备。聊天记录、电子合同、转账凭证等数字痕迹已成为交易、沟通的主要载体。例如,2023年国内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突破9亿,每笔交易都涉及电子订单、支付记录等数据。这些数字化行为天然生成电子证据,成为还原事实的核心素材。
03
技术手段的可靠性保障
电子证据虽具有易篡改的脆弱性,但现代技术已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哈希值校验、区块链存证、可信时间戳等技术,可确保数据从生成到提交的全链条真实性。以“联合信任时间戳”为例,其对电子证据进行固化后,任何细微修改都会导致哈希值变化,从而被系统识别。
证据保全,实际中如何操作?
一、数据分类与备份
保护个人身份信息(身份证号、银行账户)、交易记录、借贷聊天记录等高风险数据。采取本地备份或云端备份的形式同步、备份重要文件。
二、保存原始载体
妥善保存手机/电脑等设备,避免格式化、删除本地数据,导致证据采信力不足。
三、线上存证平台:证据保全、固证
使用具有司法保全资质的线上存证平台对重要的数据进行数据保全和固定,出具固证证书。
四、联系司法鉴定机构
若发生纠纷后缺失数据证据并需要数据证据固定和举证,可联系具备声像资料类电子数据鉴定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提取出具相应的报告。